梅苑双语网

青海学前教育新政策3月实施?普惠园名额会增吗?

近年来,青海省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这些政策以“幼有所育”为核心目标,聚焦资源供给、质量提升、师资建设等关键环节,旨在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青海省学前教育新政策

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破解“入园难”“入园贵”
针对部分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新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鼓励小学附设幼儿园向社会开放,以及利用闲置校舍等资源改办幼儿园等多种方式,增加普惠性学位供给,政策要求,到2025年,全省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的需求,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扶持长效机制,通过减免租金、财政补贴、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降低民办幼儿园运营成本,稳定收费水平,切实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新政策强调学前教育必须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决“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创设丰富、适宜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开发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等内容融入教育过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政策还建立了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办园条件、保教质量、卫生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财政补贴、评优评先等挂钩,倒逼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学前教育发展基础
教师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新政策将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任务,通过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保障教师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包括:扩大省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实施农村幼儿教师专项培养计划;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每年培训不少于72学时;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对非在编教师实行“同工同酬”,并按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设立幼儿教师专项奖励基金,表彰优秀幼儿教师,增强职业吸引力。

完善保障机制,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青海省建立了多渠道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占比;建立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动态调整;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学前教育领域,加强幼儿园安全监管,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保障幼儿在园期间的人身安全,政策还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形成政府主导、教育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前教育管理格局。

青海省学前教育新政策主要目标与措施一览表

重点领域 主要目标 关键措施
普惠性资源供给 公办园占比超50%,普惠性覆盖率达80%以上 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盘活闲置资源
保教质量提升 坚决“小学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发特色课程,建立质量评估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扩大培养规模,加强全员培训,落实编制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稳定多元的投入渠道 财政预算保障,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鼓励社会力量投入

相关问答FAQs

问:新政策如何解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答:针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板,新政策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计划,在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二是利用农村小学富余校舍和资源改办幼儿园,实现“一村一幼”或“一乡多园”;三是通过“特岗计划”“定向培养”等方式,补充农村幼儿园教师;四是建立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机制,推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

问:家长如何判断幼儿园是否符合“去小学化”要求?
答:家长可通过观察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判断是否符合“去小学化”要求:一是看活动形式,是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户外活动等;二是看课程内容,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社交能力和探究兴趣,而非拼音、识字、算术等小学化知识;三是看环境创设,是否提供丰富的区角材料和自主探索空间;四是看教师行为,是否尊重幼儿个体差异,鼓励幼儿主动参与,避免“灌输式”教学,可向当地教育部门了解幼儿园的办园评估结果,选择符合规范的优质幼儿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