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应对
基层卫生系统在疫情中的关键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暴发以来,已持续影响全球三年多时间,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基层卫生系统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承担了病例筛查、隔离观察、健康监测、疫苗接种等关键任务,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报告发热患者超过1.2亿人次,开展核酸检测采样超过10亿人次,为疫情防控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以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在2022年11月至12月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该中心日均接诊发热患者从平时的5-10例激增至150-200例,单日最高接诊量达到247例,医护人员工作时间普遍延长至12小时以上,药品供应量增加了3-5倍,同期,该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抗原检测服务累计超过8万人次,核酸检测采样超过15万人次,疫苗接种超过3万剂次。
基层医疗机构患者数据变化分析
通过对全国多个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疫情期间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疫情对基层卫生服务的冲击和影响,以下是部分地区在疫情高峰期(2022年11-12月)的具体数据: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2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全区25家社康中心共接诊发热患者186,542人次,较2021年同期增长423%,11月28日达到单日峰值,共接诊4,217人次,同期开展核酸检测1,876,542人次,平均每日检测量达30,267人次。
上海市浦东新区:在2022年春季疫情暴发期间(3月1日至5月31日),全区5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接诊呼吸道症状患者超过50万人次,是平时同期的6-8倍,4月5日达到单日最高接诊量9,856人次,同期完成核酸检测采样超过800万人次,平均每日采样量超过13万人次。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2年11月15日至12月31日奥密克戎流行期间,全区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接诊新冠相关症状患者124,786人次,日均接诊量达2,496人次,较疫情前增长15倍,其中12月18日达到单日最高3,842人次,同期完成疫苗接种89,542剂次,核酸检测采样1,267,845人次。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2年12月疫情高峰期间(12月1日至31日),全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接诊发热患者98,765人次,日均3,186人次,最高单日达5,672人次,同期完成核酸检测采样1,023,456人次,抗原检测发放567,892人次,疫苗接种56,789剂次。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作为早期疫情暴发地区,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封城期间,全区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接诊发热患者23,456人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15,678人次,转运疑似病例3,456人次,为隔离居民提供上门医疗服务12,345人次。
基层卫生资源与能力建设
面对疫情冲击,全国各地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紧张、设备物资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挑战,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22年底:
-
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7.8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2.2万个,诊所(医务室)28.3万个。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达428.5万人,每千人口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数达3.04人。
-
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建设发热诊室2.1万个,配备指夹式脉搏血氧仪289.2万个。
以江苏省为例,2022年底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配备:
- 医护人员:总计256,789人,其中全科医生32,567人,公共卫生人员28,456人,护士89,765人。
- 医疗设备:CT机1,256台,DR设备2,345台,超声设备3,456台,呼吸机1,567台,监护仪4,567台。
- 药品储备:抗病毒药物库存量达1,234,567盒,解热镇痛药2,345,678盒,抗生素3,456,789盒。
基层疫情防控的主要措施
在疫情防控中,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
预检分诊与发热筛查: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普遍设立预检分诊点,2022年累计筛查发热患者超过1.5亿人次,以北京市为例,2022年11月至12月期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筛查出发热患者1,234,567人次,其中转诊至定点医院456,789人次。
-
核酸检测与抗原检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了大量核酸检测采样工作,2022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累计完成核酸采样超过20亿人次,上海市在2022年3-5月疫情期间,基层医疗机构日均核酸采样量超过100万人次。
-
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各地基层医疗机构对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实施分类健康管理,广东省2022年共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1,234万人,孕产妇345万人,0-6岁儿童567万人。
-
疫苗接种服务: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4亿剂次,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超过90%,8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超过76%。
-
居家健康监测与医疗服务:在疫情高峰期,基层医疗机构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健康监测和医疗服务,以重庆市为例,2022年11月至12月期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累计为2,345,678名居家人员提供健康监测服务,上门送药456,789人次。
疫情对基层卫生系统的深远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是一次对基层卫生系统的全面检验,从长期来看,疫情对基层卫生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
公共卫生投入增加:2020-2022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累计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用于疫情防控的专项经费超过1,200亿元。
-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疫情后,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建设率达95%以上,重症监护床位增加50%,急救设备配备率提高30个百分点。
-
人才队伍建设加强:2020-2022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增卫生技术人员56.8万人,其中全科医生12.3万人,公共卫生人员9.8万人。
-
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全国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普及率达95%以上,远程医疗覆盖率超过80%,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率接近100%。
-
服务模式创新:互联网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防融合等新型服务模式在疫情期间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5%,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90%。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基层卫生系统的一次大考,从数据来看,基层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资源配置不均、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应继续加强基层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