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两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围绕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为行业指明方向,这些政策始终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保教质量”为核心,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政策演进:从“入园难”到“优质普惠”的跨越
回顾近十年两会学前教育政策的演变,可清晰看到一条从“扩资源”到“提质量”的主线,2011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此后两会连续多年将“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列为重点任务,通过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62.3%提升至2025年的90.2%,基本实现了“幼有所育”的阶段性目标。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和乡村幼儿园建设”,2025年进一步强调“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政策重心逐渐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特别关注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以及普惠性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保障。
核心举措:构建“五位一体”保障体系
两会学前教育方针政策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
(一)资源供给:扩大普惠性资源覆盖
- 财政投入:中央财政设立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学前教育,2025年安排资金250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 小区配套园治理:通过“移交、回购、租赁”等方式,将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2025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6%。
(二)师资建设:强化队伍专业素养
| 政策方向 | 具体措施 |
|---|---|
| 培养培训 | 实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培训幼儿园教师10万人次以上。 |
| 待遇保障 | 明确公办园教师事业编制,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 |
| 资格准入 | 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考核首要标准。 |
(三)保教质量:规范办园与科学育儿
- 课程改革:严禁“小学化”倾向,推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保教模式,2025年教育部发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建立质量评估体系。
- 安全监管:建立“明厨亮灶”工程、校园安防系统全覆盖,2025年将启动“幼儿园安全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
(四)特殊群体:精准帮扶弱势儿童
- 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给予资助,2025年资助覆盖率达100%。
- 随迁子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园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权利,2025年随迁子女公办园就读比例达78.5%。
(五)协同育人:构建家园社共育机制
- 推广“家长学校”“亲子阅读”等模式,2025年将启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进社区”项目,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未来方向:迈向“优质均衡”新阶段
根据2025年两会精神,学前教育未来发展将聚焦三大方向:
- 城乡一体化: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提升计划”,通过“城乡幼儿园结对”“教师轮岗”等方式缩小差距。
- 数字化转型:建设“国家学前教育智慧平台”,开发优质数字资源,支持偏远地区幼儿园提升保教能力。
-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到2025年,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立1所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机构,推动融合教育全覆盖。
相关问答FAQs
问:如何解决普惠性民办园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答:针对普惠性民办园的质量提升,政策将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对达到优质标准的普惠园给予生均补贴;二是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年度考核淘汰不合格园所;三是推动公办园与民办园“集团化办园”,通过资源共享、教师互派提升整体质量,北京市已实施“普惠性民办园质量提升计划”,2025年投入5亿元支持300所普惠园改善硬件设施,并派驻公办园长进行管理。
问:两会政策如何应对“托育服务”与“学前教育”的衔接需求?
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托育服务”与“学前教育”统筹部署,提出“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与学前教育有效衔接”,具体措施包括: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按“托幼一体化”标准配备师资和设施;鼓励社区联合专业机构提供日间照护服务,解决双职工家庭育儿难题,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托幼一体化”试点,预计2025年实现50%以上的公办幼儿园具备托育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