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教育局新政策

近年来,沈阳市教育局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领域,这些政策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与素质教育并重
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为破解“择校热”难题,沈阳市教育局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名校带动、城乡结对等方式,组建教育集团60余个,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0余所,集团内实行“师资统一调配、教学统一管理、资源统一共享”,有效缩小了校际差距,沈阳实验学校、东北育才学校等名校通过输出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带动了郊区县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
深化“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沈阳市严格落实“双减”要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即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的延时服务,内容涵盖作业辅导、兴趣拓展、体育锻炼等,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累计关停无证机构300余家,规范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
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政策明确要求中小学开齐开足体育美育课程,保证学生每天校内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沈阳市启动“体育艺术2+1”项目,鼓励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劳动教育也被纳入必修课程,中小学将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技能人才培养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
沈阳市教育局联合市工信局、人社局等部门,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重点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全市已有30余所职业院校与华晨宝马、沈阳机床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冠名班50余个,年培养技能人才超2万人,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训岗位,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拓宽升学渠道
为打通职业教育学生成长通道,沈阳市试点“中高职3+2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完成3年中职教育后,可直接升入对口高职院校学习2年,毕业后获得大专学历,2025年,全市共有15所中职学校与8所高职院校开展合作,招生计划达3000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选择。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教师需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双重能力,沈阳市教育局要求职业院校每年选派不少于20%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同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已提升至60%,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与保障待遇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沈阳市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每年遴选100名骨干教师和20名校长进行高端研修,依托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等高校,开展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全市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已达95%。
保障教师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
新政策明确要求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沈阳市还建立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对偏远地区教师给予额外补贴,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
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与资源共享
沈阳市教育局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投入资金10亿元建设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全市优质课程资源互联互通,已有80%的中小学建成智慧教室,师生可通过平台共享名校名师课程、在线答疑,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
沈阳市教育局2025年重点工作推进表
| 领域 | 主要任务 | 预期目标 |
|--------------|-----------------------------------|-----------------------------------|
| 基础教育 | 推进集团化办学 | 覆盖200所学校,缩小校际差距 |
| 职业教育 | 新增10个产业学院 | 培养5000名技能人才 |
| 教师队伍 | “双师型”教师培训 | 占比提升至65% |
| 教育信息化 | 智慧教室覆盖率 | 达到90% |
相关问答FAQs
Q1:沈阳市新政策如何解决“择校热”问题?
A1: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沈阳市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郊区学校组成教育共同体,实现师资、课程、管理资源的共享,推行“多校划片、电脑派位”的入学政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公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缓解“择校热”现象。
Q2:职业院校学生有哪些升学和就业支持?
A2:职业院校学生可通过“中高职贯通培养”“高职单招”“技能高考”等多种途径升入高等院校,就业方面,学校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政府还给予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税收优惠,形成“校企协同、就业畅通”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