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对艺术的新政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系列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新政策的出台,既是对新时代美育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当前艺术教育存在问题的积极回应,将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新政策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政策强调,要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非艺术类艺术选修课程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2%,这一刚性规定从根本上保障了艺术教育的地位,政策鼓励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艺术课程,如传统戏曲、民间工艺、地方音乐等,丰富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倡导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和审美判断能力,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生活进行创作,而非单纯临摹范画;在音乐课上,可以增加学生合唱、合奏等集体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师资队伍建设是政策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新政策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配齐艺术教师,并明确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政策提出,要建立艺术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艺术教师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开发融合课程,如“艺术+科技”“艺术+语文”等,拓展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政策还关注艺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待遇保障,设立艺术教师专项评价标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为了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师短缺问题,政策提出通过“走教”“支教”“交流轮岗”等方式,实现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共享。
资源配置与条件保障是政策顺利实施的基础,新政策要求学校按照办学条件标准,配备艺术教室、器材、图书等资源,并建立动态补充机制,政策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数字艺术教育资源库,推动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让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学生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艺术教育,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艺术教育,支持艺术院团、艺术家进校园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政策还要求学校保障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将艺术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艺术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评价改革是引导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新政策构建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政策明确,要将艺术课程学业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的艺术技能掌握情况,更注重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展示、艺术实践活动记录、艺术特长认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艺术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扭转艺术教育“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政策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下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FAQs
如何确保艺术课程开齐开足不被其他文化课程挤占?
解答:为确保艺术课程的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将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并将其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科学安排课时,杜绝随意增减课时或挤占艺术课时的现象,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如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课程安排,确保艺术课程的刚性执行。
针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策有哪些具体支持措施?
解答: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困难,政策提出了多项支持措施:一是实施“农村艺术教育扶持计划”,加大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艺术教学条件;二是推进“城乡艺术教育结对帮扶”,组织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帮扶关系,通过资源共享、教师交流等方式提升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三是利用“三个课堂”等信息化手段,将城市的优质艺术课程输送到农村学校,弥补师资和资源的不足;四是鼓励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如住房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稳定农村艺术教师队伍。
